2015秋季号

印第安文学专栏

1. 《盛装舞蹈业》中当代印第安人的生存危机与出路

作者:张瑾;赖宇琛

摘要:谢尔曼·阿莱克西是美国当代印第安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盛装舞蹈业》体现了当代印第安人的生存危机。作品通过诗歌和故事的形式展现出印第安人在物质生活、公民权利和身份上经受的多重危机。阿莱克西指出,印第安人的出路在于正确认识自我、采取主动、回归印第安文化传统和重构印第安文化身份。

关键词:谢尔曼·阿莱克西;《盛装舞蹈业》;生存危机;印第安传统

 

2. 从《爱之药》解读印第安生态和谐

作者:高琳 

摘要:美洲印第安丰富的传统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使其为西方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价值。本文着眼于当代美国印第安裔女作家厄德里奇的小说《爱之药》,通过解读其中频繁出现的自然现象及动物形象与人物的关系,来揭示当代印第安人被边缘化后的生活状态与自然发展的极不协调及白人社会的道德沦丧,期望回归印第安传统以抵抗白人文化的蚕食,使人心恢复到“原始”的淳朴状态,再次建立与宇宙万物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厄德里奇;爱之药;印第安宇宙观

 

   3. 《一个印第安男孩绝对真实的日记》:印白两种族的相互包容

作者:刘克东;宋曈

摘要:谢尔曼·阿莱克西的小说《一个印第安男孩绝对真实的日记》描述一个印第安男孩离开保留地在白人高中学习成长,最终成功的故事。本文分析小说中两种族在矛盾冲突过后关系的发展趋势,认为印第安民族和白人的关系呈逐步相互接纳融合的趋势,并且,宽容和宽恕是解决两个种族的冲突,使两种族从矛盾冲突中解脱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印第安文学;种族;宽容;原谅

 

   4. 爱情游戏——《踩影游戏》的二元对立与解构

作者:黄晓丽 

摘要:《踩影游戏》是美国本土裔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克的近作。小说文如其名,在影子游戏的“追逐”与“防守”中,二元对立也在进行一场哲学式的颠覆与越界。当发现丈夫吉尔一直偷看她的日记后,艾琳开始使用一本蓝色的日记,里面记录了关于她生活和婚姻的事实。红色的日记仍放在吉尔可以轻易找到的地方,日记中亦真亦假的经历,左右着丈夫的感情。红蓝两本日记、她获得的耻辱和名誉、对丈夫的恨与爱等构成了二元对立关系。她希望能够颠覆这些二元对立,获得真正的爱与认可。事实上,这些如德里达所言,只是符号、游戏而已。一场爱情的追逐与逃避中,爱是缺席的在场。爱情的确存在,但当人们想要去抓住它时,它早已滑入下一个在场。厄德里克用独特的方式解答了“爱情是什么?”这个永恒的话题,《踩影游戏》是她在文学创作上新的尝试,也反映了她对爱情、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二元对立;颠覆;解构;《踩影游戏》;对称

 

5. 从回归到重构--《黎明之屋》与《典仪》主人公印第安文化身份认同模式之比较

作者:邱蓓 

摘要:莫马蒂的小说《黎明之屋》(1968)和西尔科的小说《典仪》(1977)都反映了当代印第安人普遍关注的身份问题。《黎明之屋》的主人公埃贝尔在坚守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印第安本真传统,最终获得了文化身份认同;而《典仪》的主人公塔尤则是在文化妥协与杂糅中实现了印第安身份的重构。两部小说主人公身份认同历程的异同展现了十年间印第安文化身份探求模式的演变与发展。

关键词:《黎明之屋》;《典仪》;身份认同模式;重构

文学

 

6. 现代诛心术:文学中发挥到极致的心理分析

作者:袁洪庚 

摘要:本文以波兰作家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的中篇小说《一件臆想杀人案》作为个案,分析侦探小说与精神分析学在结构、主题和情节等方面的关系。精神分析学的思路和方法均对侦探小说的写作发生影响。这篇作品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由认识论思维转向本体论思维,即由破解血腥的案件转而探究涉案者的潜意识,二是对经典侦探小说存在与缺席、形与神、爱与恨、知与行等二元对立模式的解构。与大体同期的佛洛依德和稍后的拉康相仿,贡布罗维奇以文学方式演绎弑父、焦虑、罪疚感等话题,凸显他对“罪与罚”主题的深邃思考。

关键词:侦探小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精神分析;罪与罚

 

7.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家》中的非暴力思想及伦理表达

作者:陈后亮 

摘要:马丁·路德·金已被今天的美国媒体偶像化、甚至商品化为1960年代的经典符号。人们反复消费他的形象,却忘记了他的价值理想。约翰逊创作《梦想家》的目的正是为了重新发掘金为后人留下的精神遗产。它以金在生命的最后两年所领导的民权运动为故事背景,深刻阐释了金所倡导的圣爱精神和非暴力思想,以及其中蕴含的伦理内涵。金的梦想不只是消除美国的种族歧视,而是去化解所有人之间的误解和仇恨,用最博大无私的爱去建立一个不分种族、性别、阶级、肤色的“友爱社会”。

关键词:查尔斯·约翰逊;《梦想家》;马丁·路德·金;非暴力主义

 

8. 布宁小说的印象主义特色

作者:余芳 

摘要:作为一位极具画家个性气质特征的作家,布宁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印象主义风格。布宁善于运用多彩的语言描绘普通的日常生活印象,并从这些印象流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性。他运用细腻的笔触捕捉生活中每个触动他心弦的瞬间印象,并把瞬间感觉转化为主体的情感体验,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此外,他还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准确地把生活中的种种不同的感官印象表达出来。本文主要从感官,叙述视角,主客体方面对布宁小说的印象主义特征予以阐述。

关键词: 布宁;印象主义;文本研读;理论分析

 

9. 独对五千年——论谢阁兰进入中国文化传统的尝试

作者:邵南 

摘要:当法国旅华诗人谢阁兰亲历中国文化传统的绵延不绝,他并不满足于发出慨叹,而更对其加以研究;他并不满足于研究学习中国文化,而更以之为一个诗人的终极精神寄托。他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视为“时间的异域”,并以一己之“虚空”的灵魂与之对话。由此,谢阁兰不仅开法国诗人与中国文化传统深层交流的先河,也为我们重新审视个人“继承传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谢阁兰;中国文化传统;“多异”美学;时间的“异域”

 

10. 狄更斯小说的伦理思想

作者:刘白 

摘要:不少评论家认为狄更斯至今仍不乏读者,在于其小说传递出一种“普遍性”。本文认为这种“普遍性”在于狄更斯小说伦理思想的丰富性与现实性。狄更斯推崇幸福的两性关系与健康的儿童教育;他所有作品的“主旨和目的”明确,旨在批判现存制度与阶级;他重视宗教的教化功能,相信救赎的力量;他崇尚自然,对工业文明持保守态度。他的家庭、社会、宗教、生态等伦理思想在不断呼吁家庭和睦、文化宽容、宗教对话、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狄更斯;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宗教伦理;生态伦理

 

11. 爱情小说:读者的愉悦和女性身份构建

作者:任远 

摘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和语境化的方法,论述在妇女爱情小说的阅读中女读者如何从与主人公的位置关系中获得愉悦和与之相关的主体身份构建。类似于观影,愉悦首先来自认同。但简单的认同会让人丧失主体身份,因此愉悦还需诉诸于其他关于阅读位置的策略,如易装、假面和女性模拟,从而使得读者与文本形象保持距离。在爱情小说的叙事者中也可找到这些策略的暗示。

关键词:爱情小说;读者;女性身份

 

12. 探寻一条休戚与共之道:东马华文文学中的族群关系书写

作者:庄薏洁 

摘要:对族群关系题材的开掘和拓展一直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作者丰硕的成果,尤其近年来东马的华文文学。书写华族与少数民族互动的情形,俨然是当地作者陈述族裔经验与建构本土性的重要途径,对马华文学特质的建构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在此对有关从族群关系书写归纳出五大书写倾向与主题意识,有关倾向性书写反映了建构主体与被建构的他者形成的关系,同时也显现华裔社会重新审视自我和他族在社会中的历史定位与价值。

关键词:族群关系;种族主义;他者;少数民族

 

13. 第十二夜与戏剧性的酷儿

作者:刘田 

摘要:本文从酷儿理论和女性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莎士比亚经典喜剧《第十二夜》的戏剧性特点,梳理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针对该剧中“易装”、“性别表演”、“同性爱”和“雌雄同体”等概念的批评和研究材料,并整合分析了剧中主要人物薇奥拉、奥西诺、奥利维娅等的戏剧性叙事线与该剧隐含的对于异性恋话语的挑战。结合当代酷儿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现状,本文探讨了方兴未艾的性别话语研究对于解读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有何新的学术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第十二夜;酷儿理论;同性爱;薇奥拉

 

 

语言学

14. 时体标记“起来”、“下去”的认知理据和认知识解

作者:李宏德 

摘要:本文对现代汉语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下去”语法化为时体标记而表示时间概念做了分析及认知解读。作者认为,位于“起来”前面的动词语义会对“起来”是何种时体标记产生影响或压制,并决定“起来”所在事件的界态。“下去”是时体标记还是趋向动词要看其所处的语境或与其搭配的动词,同样也受到位于其前面动词语义的压制。本文还将“下去”分为“下去1”和“下去2”。“下去1”的语法化程度要高于“下去2”,其主要与非空间运动动词或形容词搭配,用作时体标记,表示事件或性状的“持续”状态。“起来”、“下去”语法化为时体标记有其认知理据,与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有关。

关键词:起来;下去;认知理据;认知识解

 

15. 探讨英语节奏重音

作者:倪慧

摘要:英语是重音节奏(stress-timed rhythm )的语言,本文旨在探讨节奏重音的分布特点。我们用软件来显示语段声波的运动状况。重音表现为具有更强振幅与频率的频谱区段,通过对振幅强频率高频谱区段的语音对应、对比分析,我们得出语段节奏重音的位置分布。节奏重音的分布特点得以总结。本文提出需要加强重音教学。

关键词:词重音;节奏重音;等时长; 音步

 

16. 中古英语科学语篇的语法隐喻

作者:顾乡

摘要:本文尝试探析中古英语科学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发现名词化在理论解释语类的《外科学科学》起到概括前文物质过程,做小句的主位或新信息的作用。名词化和动词化搭配形成外在因果关系小句。名词化在描述报告和过程叙述混合语类的《论肛瘘、痔疮和灌肠法》把物质过程变成实体,但名词化对技术性的构建作用有限。研究表明韩礼德认为在17世纪早期近代英语科学语篇中出现的语法隐喻可以追溯到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中古英语阶段。

关键词:科学语篇;中古英语;语法隐喻;语类

 

17. 国内外自我监控学习研究述评

作者:沈翠萍

摘要:本文综述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自我监控学习研究的状况。文章首先对自我监控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自我监控的功能和组成要素,接着介绍自我监控学习的主要理论框架,并重点评价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与进展。最后,文章指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了解自我监控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进一步描述、细化并完善自我监控策略的分类,进一步探讨测量自我监控学习的方法,并进一步验证自我监控策略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自我监控学习;自我监控策略;元认知

 

18. 汉语“SOV+吗?”是非疑问句的生成与变异

作者:龚萍 

摘要:本文在句法层面上对“SOV+吗?”是非疑问句的生成和受事(宾语)前置的过程进行了描述,探讨了这一变体的产生是话题化的结果,其根本动因在于说话人意欲强调或突显的重点信息;同时,我们还从语用和语义角色的角度探讨了受事(宾语)前置语言类型学之外的两个限制条件:其一,受事(宾语)的话题化受制于语境与场合,需要语用推理的介入;其二,在“SOV+吗?”是非疑问句中,S和O的确定取决于动词配价,其中受事起决定作用。

关键词:“SOV+ 吗?”;话题化;语用推理;语义角色

  

 

翻译

19. 汉诗的节奏美及其英译

作者:张智中 

摘要:诗歌与散文的区别之一,即在于诗歌有着鲜明的节奏。单词的音美,可以增进诗的节奏美。押韵是最常见的增强诗的节奏的手段之一;而押韵的密度,也是需要译者考虑的因素之一。汉诗用语简洁、节奏明快,英译之后,多音节的英语单词往往造成诗韵的稀疏,因此,可采用诗行内韵、头韵、腹韵等音韵手段来补救。另外,汉诗韵式比较单调,英诗韵式则相对丰富;汉诗英译之时,译者可脱离原诗的韵式,选用适当的英诗韵式,以便更好地再现汉诗的节奏美与格律美。

关键词:汉诗英译;节奏美;押韵的密度;诗歌的韵式

 

20.  双语词典语词对等性

作者:赵翠莲

摘要:本论文从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角度,探讨翻译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相对论对双语词典语词对等性的启示。在对双语词典对等性进行简要界定之后,介绍两个相关的语言哲学论题和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两个经典模型。在此理论框架下,提出对等性的工作定义,并选取两个词对进行深入分析,展示它们的(不)对等性。最后得出结论,即1)抽象词对和具体词对在各自文化的心理表征中均有不共享的部分;2)双语词典的译入语影响着词典使用者的思维模式;3)词典翻译的完全对等不能达到,但可以接近。

关键词:心理词汇表征;双语词典翻译;对等性;翻译的不确定性;语言相对论

 

21. 改写中的忠实:不忠而忠——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探

作者:乔洁 

摘要:“东学西渐”由来已久,到今天,已上升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正以强劲势头进入西方世界。翻译,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必要手段,受到强烈关注。其中热议的一个话题便是翻译的改写模式。多数学者认为这些改写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但个中文化精髓却随之缺失,成为“不忠实”的译文。因此,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文学英译过程中的改写现象,如何理解改写与忠实之间的矛盾,笔者试图从 “忠实”与“不忠”的内涵、辩证关系等方面出发,以沈从文《边城》英译为例来探析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改写中的忠实现象。

关键词:中国文学“走出去”;翻译;改写;“不忠而忠”

Copyright © 2023 ok138cn太阳集团古天乐(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13629号

Baidu
sogou